学大美文-影的告别 鲁迅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4-20 21:41:07
美文是语文重点学习的知识,但是很多同学在学习语文美文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记忆其中的难点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学大美文-影的告别 鲁迅。希望你好好利用我们总结的知识。
我一直以为,中国的现代新诗,有着两部奠基之作,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鲁迅的《野草》。而不同于《女神》的是,作为散文诗体裁的《野草》,既是奠基之作,同时亦是巅峰之作,无论是在文体的创造性上,还是在现代诗性所抵达的深度与广度上,至今都未见有作品超越。即使置于鲁迅先生的全部创作中,《野草》亦堪称皇冠上的明珠,或将是他最具时间穿透力的作品。
然而,如同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野草》虽为经典,却隐晦难解,众说纷纭。诗集中的《影的告别》《墓碣文》《死火》等篇,诗思诗境,尤显复杂,使得大多的批评文字,沦入鲁迅思想的考证,索隐,于文本所固有的诗思诗境之美,终显隔靴搔痒。因此,我的这篇赏析文章,主要试图进入散文诗《影的告别》的文本内部,进行一番诗性的巡游。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形”与“影”可谓须臾不可分离,无论是“影”告别“形”,还是“形”抛弃“影”,似乎都是难以发生的现象。然而,“形”为实,“影”为虚,由这种虚实相伴相随的关系,人们可以引发无数的联想,比如,人的生存、生活为实,人的思想 、理想为虚,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一种“形”与“影”的关系。人的思想 、理想依附于生存、生活,但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思想 、理想又确可以借助于如言语、纸张、影视等媒介,别离了一个人的生存、生活,而独立地在另一个世界生发影响。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说明,在诗性的空间,鲁迅的“影”来向“形”告别,自有其理趣所在,并非表象的不可思议。并且,鲁迅在“影”的告别时,预设了一个“人”——即“形”,“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亦颇有意味:本来,在人的梦境中,就允许出现任何荒诞的场景,况人在深酣的睡眠中,是不会关注现世的时间的,自然也不会关注到光线中的影子,一直相随的影子,此时似乎已不存在了。因此,在睡到这个恍兮忽兮的梦中时分,出现影子告别的独白,读者是不会感到突兀的。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由诗篇的布局,我们可以把“影”告别的独白,看着是一种梦呓,然而,它们却不是那种不知所云的梦呓,而是每一句都隐含着现实逻辑的支撑,这样,它们就成了诗,神奇的超现实的诗。在人的视觉经验中,“影”往往是陪着“人”——“形”,盘桓于大地之上,它既不会脱离人的脚步的牵系,向上飞升到所谓天堂,亦不会破开泥土的屏障,向下潜至所谓地狱。至于有些人类允诺的未来的黄金世界,对“影”也不会有什么吸引力,因为“影”无论是落到黄金还是白银上,都不能改变其灰黑的性质。因此,作为“影”的这一段开场白,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然而,读者们都知道,在“影”的独白中,还寄喻着鲁迅先生的一种精神世界,这就值得深入探究一番了。不乐意去“地狱”,似乎好理解,《野草》中的《失掉的好地狱》篇,即表达了鲁迅对那种人间“地狱”的一种鄙视。但不乐意去“天堂”,去将来的“黄金世界”,于一般人而言,就有些惊世骇俗的意味了,因为那都是一般人所梦寐以求的地方。对于天堂,天性就是一个深刻的怀疑主义者的鲁迅,实际上从未信任过,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似乎就没有出现过一丝出离人间的天堂光亮,而散文诗集《野草》的主色调,就是一种炼狱的灰暗,衬着影子的彷徨。至于将来,不错,鲁迅曾相信过“进化论”,相信新的必然战胜旧的,青年一定胜于老年,但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嘲弄了他,终使他对“将来”幻灭——一个本身即充满局限、缺陷的人类,显然是不可能生发出纯粹纯净的未来的“黄金世界”的。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早已先知般洞悉了民族,洞悉了历史,洞悉了未来的大孤独者鲁迅,以一连串的“不”,把自己推向孤独的极地。
这里,我想着重探讨一下“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的“你”,也就是与“影”相对的“形”。对此,论者们历来各有所见,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曾经并肩奋进而终于颓唐的战友,有的认为是指围绕鲁迅身边的青年朋友们,有的认为是指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或所背负的历史。为了使对《影的告别》的赏读更为流畅,更为一般的读者所理解,我们不妨暂取这样一种说法,即诗中的“形”与“影”,都是来自鲁迅自己的分裂,“形”是现实生存着的鲁迅,“影”是另一个希翼中的鲁迅,是诗人与自己的纠缠,辩白,构成了这首诗的流动。然而,循着诗意的发展,读者有理由发问,这个拒绝了“天堂”“地狱”“将来的黄金世界”,同时又不乐意相伴“形”的“影”,它将如何存在呢?因为日常的经验中,实难以想象。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这一句诗中,诗人为“影”寻找了一个地方——彷徨于无地。关于“无地”,我以为,可以理解为虚无之地,不存在之地。对于现实生存的人来说,要描摹它的特征,似不可为,它似乎是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之类的虚幻存在,但还要遥远还要消极,它没有陶渊明的那些鲜活的场景,版图上涂满了白色的孤独,似乎正好适应着虚幻的“影”的彷徨。“彷徨”二字,在这里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字眼,它不仅是《影的告别》这首诗的主调,更已成为鲁迅一个时期的精神世界的符号。《影的告别》创作于1924年9月24日,而这一年,也是鲁迅重要的小说集《彷徨》开始创作的时间,鲁迅在精神上,正处于他的第二个寂寞苦闷期。《新青年》团体已分裂,“五四”已退潮,曾经的战友们“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遗下孤独的他,成了布不成阵的游勇,“依然在沙漠上走来走去”《〈自选集〉自序》。与此同时,鲁迅的个人生活也不顺意,与章士钊的官司,与现代评论派的笔战,尤其是家庭内部,与二弟周作人的失和,都使得鲁迅的情感受到深深的伤害,由此大病了一场。因此,这一时期,鲁迅的心境是灰暗的,幻灭的,而本来就有着灰黑性质的“影”,无疑与他的彷徨着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某种合拍。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影”告别“形”之际,是“形”正睡得“不知道时候的时候”,显然亦是黑暗正浓厚的时候。在这浓厚的黑暗中,本身即是灰黑的“影”,自然无法使自己显现,而最终为黑暗吞并。那么,去那纯然一片光明的世界呢?灰黑的“影”同样无法寻到自己的处所,而只能为光明消解。这两个处境,反映了告别“形”之后,“影”所面临的矛盾,悖论。
学大美文-影的告别 鲁迅美文赏析,在上面文章中我已经为同学们带来了详细分析整理。只要你好好记忆我们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学习美文。
热门资讯

-
在学大上初二物理辅导班有没有用
2018-11-07 -
2019年深圳中考录取:综合素质评价将影响录取结果
2018-11-02 -
深圳中考新政策7大重点解读
2018-10-12 -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怎么样_环境如何-图
2018-10-11 -
2019年深圳中考招生途径解读【指标生】
2018-10-06 -
2019年深圳中考招生途径解读【特长生】
2018-10-06 -
高考专业报考指导:如何确定填报专业的顺序
2018-09-27 -
高考专业报考指导:就业率高的十大专业盘点
2018-09-27 -
高考专业报考指导: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2018-09-27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