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2015初一语文下册课文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0-20 20:51:36


我们大家知道想要学生把语文学好,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更加认真的备课才行,为了帮助大家的教学工作,下面就是我们学大专家为大家准备的这份2015初一语文下册课文夸父逐日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借鉴一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神话

刚从2008年走来的我们应该对这张照片不会陌生(李宁点燃鸟巢主火炬),主人公是体操王子李宁,他这里的身份是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手,而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还给此刻的李宁赋予了一个全新而古老的名字——夸父。让他以“夸父逐日”的方式点燃鸟巢上空的主火炬,让他以这种形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国家古老的文化。

大家此前听说过“夸父逐日”这则神话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说一下。(找2生回答)

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或许就代表了我们很多同学此时对“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看法和理解。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山海经》里原汁原味的“夸父逐日”,请大家把书翻到教材189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夸父逐日》。

二、感知神话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1)找一生读。同桌评价。

(2)加句读(dòu),巩固理解。

过渡:看来我们同学看着书本是能够读下来了,那老师要考查一下我们大家,看是否都读顺了文章。我们知道古人在写文言文时是不加标点符号的,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些标点都是后人加的,现在,你能给这些竖排的原文加上标点吗?

夸 父 与 日逐走入 日 渴 欲得 饮 饮 于 河 渭 河 渭 不 足 北 饮 大 泽 未 至 道 渴 而 死 弃 其 杖 化 为邓林

(2)齐读一遍课文。

三、探究神话

过渡:大家基本上对这个神话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我们今天学习这则神话的主要目的不是只了解大意,而是要透过文字去发现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明确:“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追赶”往往是有目的性的,大家能否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说说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呢?

明确:为人类的谋福祉。太阳是热、光明的象征,如同西方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盗火。

“夸父逐日”毕竟是一则神话,他是远古人类所创造的,我们想想,远古人类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则神话呢?

得到名声。其实我们不可否认,得到名声是每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定。

到底是什么,或许能从原始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中得到答案:

或者:远古人类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 ,于是创造夸父这样一个人去替自己完成。一个伟大的使者。能够“逐日”一个英雄形象。

就我们就我们今天,如果到了晚上或着在你晚上正在学习时突然停电了,你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们可想而知,远古人类在面对黑暗是非常无助和恐惧的,所以要寻求光明、热量。

我们看看远古时代的世界族人和哲学家们是怎样看待太阳的——

火地岛人、布须曼人:太阳是至上神的“眼睛”。

萨莫邪德人:太阳是善的眼睛。

柏拉图:太阳是表现在可见事物中的善的影像。

俄耳甫斯:太阳是世界的智慧。 …… ……

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先民的确是把自己对善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为整个人类谋福祉的想法寄托在了夸父的身上。自己无法完成,就塑造夸父这样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达到梦想。【板书】:英雄

英雄——有远大理想、为人类某福祉的这样一种人。

过渡:原始人类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上路了,结果在途中遇到什么呢?

(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①翻译:北——名词做状语,向北方去。状语就是放在动词前边的修饰动词的一个词语。

②夸父一口气饮尽了黄河和渭水中的水。黄河是我们国家的第二大河流,是世界第五大河流,而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我们可以想象夸父喝的水的多,但是,这么多的水还是不能满足夸父的渴的程度,他想到北方的大泽继续去找水喝。

有一个成语是“气吞山河”,我们看文中所写的夸父“吞河”肯定没问题,他能吞山吗?我们看出自唐代文学家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的一则记载:

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找一学生翻译一遍。你从这则材料中能读出什么呢?(食量大、形象高大)

那你觉得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形体高大、威猛、强壮、巨人形象……

远古人类为什么要把夸父这样一个人写得这么高大呢?

明确:是远古人类对夸父形象的一种塑造、对自己精神的一种寄托。反映了远古人类对英雄的崇拜,对高大的崇拜。更是远古人类浪漫情怀的体现。的确这都是一个浪漫的想象,所以后来都有了李白“欲上青天览明月”的念头。

【板书】:崇拜高大

我们来想想,夸父追赶太阳跑的时候,应该是往哪个方向跑的,(往西)结果后来呢?那么他改变方向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呢?(能够喝到水解渴、给自己补充足够的能量,再继续追逐太阳;下定决心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夸父什么样的精神啊?(执着、顽强、不懈追求、锲而不舍……)

远古人类在夸父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并且让他孔武高大,崇拜着这样一个英雄,并且夸父也能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板书】: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但,夸父成功了吗?

(3)未至,道渴而死

这个句子所有的成分齐全吗?没有,缺了主语“夸父”,还缺了什么呢?夸父要到的地方——“大泽”。“道”翻译成“在半道上”,同样是名词做状语。

我们怎么看待这个结果呢?

假如我们同学们现在有一次机会再写“夸父逐日”的神话,你们希望夸父在半道上渴死吗?(远古人类为什么要让夸父这个形象轰然倒下呢?)

不希望:因为他在进行着一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就这样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太平常了,就好像说某人干什么事情了,结果就成功了。

希望:正因为人们给夸父寄托了这么多的厚望,又让他孔武高大,应该来说追上太阳是万无一失的,但就这么死了,并且是渴死的,形成了一种情感落差,形成对比,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夸父当时倒下时的情景,用简单的一段话来描述一下。可以考虑抓住人物的神情、心理以及当时周围的环境来展开想象。

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往往是由于某种外界的不可逆转的因素,这就能引起我们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在这种同情与怜悯中,可以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也可以说,正是这个神话的悲剧性结果成就了这位旷古英雄——夸父。

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讲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宪问》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试图对自己进行的一种超越。所以说: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锲而不舍精神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虽然他们在与不可战胜的力量进行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到这里,应该说夸父的故事的结束了,但你想想创造夸父的原始人类甘心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就这么走吗?于是,这个故事有了个尾声。

(4)弃其杖,化为邓林。

“杖”是什么意思?手杖,用来辅助人行走的。

夸父出来与追赶太阳,我们看他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却带了一支手杖,大家说说这支手杖对夸父来说重要还是不重要呢?那当他临死时扔掉这个手杖时,你想他是否忍心呢?其实我们看看这个“弃”字大家就能见分晓了。

“弃”:丢弃、抛弃。先让学生根据甲骨文字形猜猜是什么意思。繁体写法为“棄”,本义是“扔掉新生婴儿”,一个家庭到了“弃婴”的程度,说明肯定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不得不扔弃,在生活的困境中无奈的选择。但哪个母亲愿意“弃”掉自己的骨肉啊!但“弃”不是把婴儿扔到地上,而是放在簸箕里扔掉,这又说明什么呢?但有时候“弃”掉或许会被有抚养能力的人捡回去抚养,所以在“弃”的同时还抱着非常大的希望,再者,婴儿本来就是希望的化身。那么,我们也可以猜想夸父在“弃”掉他的手杖的同时,也是寄托着希望的,那这种希望是什么呢?希望别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把“逐日”进行到底,也就是完成整个人类所寄予给自己的梦想。于是手杖扔出去,就变化为桃林而生长在春风中。

【板书】:寄托希望

为什么要化为“桃林”而不是“杨林”或“柳林”等等呢?

桃在古代被作为美好的象征。

我们课文里没有讲,桃林有多少,而《列子·汤问》篇里是这样记载的: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在《山海经》里光说是“化为邓林”,没有说有多少,而到了《列子》里,变成了有“数千里”广,可见其多。

四、升华神话

人类从蒙昧时代,越过荒蛮时代,等到跨进文明社会的大门时,已经缓慢地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原始人类一直睁大好奇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大千世界,他们苦思冥想,希望能对那些由于自己缺乏知识而感到神奇莫测的大自然作出一系列满意的回答,于是产生了神话。

过着群居生活的他们一群人坐在一起,仰望天空,思索宇宙自然,思索大千世界,正如近代文学家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一书中所说“原始人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

夸父他进行的就是一项非常巨大的任务,宁可渴死,但他还是要去完成自己逐日的梦想。那你觉得他和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 ……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产生夸父的年代已经永远地过去了,但我们后来人应该做精神上的夸父,成为夸父的优秀弟子。不光要吃甘甜的桃子,更要捡起夸父丢弃的那根手杖。夸父是“弃其杖”,我们要“拾其杖,继续逐日”所以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从那么多的神话故事中唯独选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就是要把原始人类对我们的寄托进行下去,把这种顽强的精神传承下去。

神话像是来自遥远故乡的呼唤,它呼唤着一个民族回归自己文化的原生点。

从课堂学生回应和后来同事的反馈来看,本堂课用李宁点燃主火炬来导入和总结全文以及对“弃”字的解读成了本堂课的亮点。

我们学大专家为大家准备的这份2015初一语文下册课文夸父逐日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好好的学习和借鉴一下,相信对大家的语文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