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兰州大学怎么样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07-04 10:03:24


经过了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我们终于在我们的高考中取得了一些胜利的果实。如果同学们在我们的志愿填报过程中,不能够抓住填报的技巧,那么对于我们的填报工作进行会十分不利。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兰州大学怎么样,希望帮助大家了解学校的专业以及特点。

文学院

本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有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两个本科专业。设有6个研究所、语音实验室、《秘书之友》杂志编辑部及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资料室藏有中外图书12万册,存线装古籍3500函,善本书737卷,订阅中外报刊200余种。设有1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接收世界各地区的留学生。

本院旨在培养具有中外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文艺、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文学评论、创作、编辑、新闻写作等方面的工作;适宜在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宣传和行政管理工作;适宜继续攻读文学、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及有关法规;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比较文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及其理论和技巧,中外戏剧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和艺术基本理论,了解戏剧影视文学理论和创作发展趋势。主要课程有: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戏剧影视艺术概论、戏剧影视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

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院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新闻传播学基本素养,有较强的社会洞察能力,熟悉现代传播新技术,深刻领会各类现代媒体传播特点,能够在新闻媒体、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广告公司等从事新闻采编、公关宣传、教学以及广告设计、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学院现有1个实验中心、2个研究所(新闻学研究所与传播学研究所)、3个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广告学教研室与广播电视新闻学教研室)。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3个本科专业和网络新闻一个本科专业方向。学院具有新闻学、传播学(甘肃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院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三、四年级赴全国各媒介及广告公司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业务实习。

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2个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创新人才。新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根据学生兴趣自愿选择专业,学习专业课,使学生具备广阔的学科视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新闻学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公共关系及广告和传播事业经营管理知识与实际能力的专门人才。主要为报社、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等新闻媒介输送专业素质强的合格新闻工作者,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现代市场竞争能力的公共关系策划人员和宣传人员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具备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它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报道、编排、摄制、制作、策划、主持、评论以及广播电视管理等工作的较高层次的专门新闻人才。

广告学:培养具备系统的广告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和创作技能、宽广的科学和文化知识,熟悉我国新闻与宣传政策法规,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能在新闻、出版、影视、广告部门、文化产业部门等工作的广告学高级专门人才。

历史文化学

本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9人。拥有历史学、民族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博士点一级学科1个;民族学、历史学硕士点一级学科2个。本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民族学、敦煌学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敦煌学辑刊》等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历史学基地班(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少而精的史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培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特点。主要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历史文选、史学概论、考古学通论等。采取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指导。毕业生基本为研究生生源。

历史学类(含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博物馆学4个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史学人才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新生入学后,前两年统一学习历史学类基础课和公共课,后两年学生再具体选择专业。注重外语水平、计算机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相当一部分为研究生生源,也适宜从事教学、科研、文化交流、行政管理等工作。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方向):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和多媒体技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素养、旅游学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学生授予管理学学位。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规程、市场营销学、旅行社及饭店经营管理等。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3个本科专业和经济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有理论经济学硕士点(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三个专业方向)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包括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三个方向)及区域经济学博士点。拥有区域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办《西北人口》等学术刊物。

经济学基地班(兰州大学经济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培养理论功底扎实、适应性强的开放型、创新型、综合型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人才。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经济学类(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3个专业):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思想,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专业实行按经济类招生。新生入学后,前两年学习经济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后两年根据学生志愿分专业,学习专业课。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素养,有较强的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经济管理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结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谈判、国际金融、投资经济学、保险学等。

毕业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经济学知识,适合在政府、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中唯一的综合性管理学院,专业设置涵盖了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一级学科。现有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情报学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MBA和MPA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8个本科专业。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是省级重点学科。学院院训是"学习管理就是学习成功"。

学院现有教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24人、兼职教授27人。设有6个研究所和中国西部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共建)2个校级研究机构。与德国莱比锡商学院、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汉菲尔德政府学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交换学者;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德州大学阿灵顿商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管理学术精英、管理精英和高级管理技术人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办学思想,新生入学后前两年统一学习管理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后两年根据学生志愿分专业,学习专业课。

哲学社会学院

本院现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设有哲学、社会学2个本科专业、 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本院与国内外大学和学术机构有广泛的学术交流。所主办的《科学·经济·社会》杂志,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收录期刊(CSSCI)。

哲学专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基础理论人才。毕业生适宜到党政机关、企事业、高校、部队、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理论研究与宣传、管理和教学工作。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社会学专业: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掌握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知识面宽,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针上突出社会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三大领域的有机结合。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方法、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等。毕业生适合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和商业领域的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市场调查、市场营销以及广告、策划等智业公司和新闻媒体的创意策划、编辑记者工作。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设有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4个系;有大学英语一部、大学英语二部、研究生外语部3个公共外语教学部和3个研究所;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4个本科专业和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3个硕士点。有专职教师12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9人。常年聘请美国、新西兰、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语言教师和专家任教,配有索尼语言实验室、教学录像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毕业生适宜在高校、科研、部队、外事、外贸等部门工作。

英语专业:侧重于现代英语的学习与研究。通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诸方面有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主要课程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口语、高级英语、英汉互译、英美文学史、经贸英语、新闻英语、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等。

俄语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俄语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具备语言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俄语精读、俄语泛读、俄语语法、俄语口语、俄语写作、高级俄语、俄语词汇学、俄语修辞学、俄罗斯文化、俄语国家概况、俄语报刊选读、汉俄互译、经贸俄语等。

日语专业:侧重于对日本语言文化以及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严格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具备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主要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泛读、日语听力、日语写作、日语语法、高级日语、汉日互译、高级口语、高级听力、日本文学史、日本历史、日本经济、日本社会与文化等。

德语专业:侧重于培养系统掌握德语语言基础与德语语言文化知识。主要课程有:德语精读、德语泛读、德语听力、德语写作、德语口语、德语语法、高级德语、汉德互译、德国文学史、德国历史、德国概况、德语报刊选读、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概论、德语童话等。

法学院

本院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0人。下设6个研究所,3个实验室。具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 1个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授权点。

法学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和较强法律实践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学、行政诉讼法学、法医学、刑事侦查学等课程。注重对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司法应用文书写作和法学理论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毕业生适宜从事法律实际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

政治与行政学院

本院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学院设有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和国际问题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四个研究所,另外中亚研究所也挂靠在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6个硕士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办学思想,本院新生入学后前三学期统一学习政治学类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第四学期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政治学类(含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跨学科双学位人才。主要课程有:政治学原理、行政学概论、社会学概论、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经济学、逻辑学等。

国际政治:主要课程有:国际政治概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史、专业外语、地缘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日本政治与经济、俄罗斯政治与经济、亚太政治与经济、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涉外企业管理、国际组织等。

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史、教育学方法论、马列思想政治教育原著选读、领导科学、教育心理学、政治文化、青年学、传播学、宣传学、组织行为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等。

政治学与行政学:主要课程有:现代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心理学、公共政策概论、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经济学等。

艺术学院

本院设有音乐表演和艺术设计2个本科专业,1个音乐学硕士点及音乐理论和美术与现代设计2个研究所。拥有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新建艺术大楼。

音乐表演专业(含声乐、器乐2个方向):培养具有完善的人文素养和音乐表演才能、基本功扎实、能够从事表演、教学、研究及社会综合音乐文化工作的专门人才。注重学生基本功及专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艺术创新和音乐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宽阔视野及创造能力、专业基础扎实、能从事艺术设计的教学、科研、创意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教学立足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设计创意和综合实践训练。

教育学院

本院现有教师20余人。设有2个本科专业,具有高等教育学硕士点。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西部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主办《高等理科教育》(CSSCI来源期刊)、《西北高等教育》等学术刊物。

教育学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心理学概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毕业生适宜在教育行业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媒体制作及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课程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数字媒体编辑制作、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育应用、媒体理论与实践、多媒体技术与网页制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毕业生适宜从事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工作。

数学与统计学院

本院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下设5个研究所和一个公共数学教学部,现有教授14人,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3人。设有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隆基班",具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5个硕士点、博士点。数学一级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数学基地班(学校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掌握数学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严格训练,具备坚实数学基础和良好科学潜质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从事教学、科研和高新技术的研发等工作。近年80%以上的基地班毕业生免试推荐或考取国内各重点高校和中科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生。

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概率统计方向、金融工程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严格训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及应用的专门人才。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基础课阶段按一级学科培养。从三年级开始按社会需求和本人志愿可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任一本科专业。学生将系统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或者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理论、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理论、金融工程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借助发达的网络系统,独立运用统计、计算、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解决经济、金融、科学和工程计算的实际问题。毕业生适宜在科技、教育、高新技术产业、信息、金融、经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众多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或考取硕士学位研究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院是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有无线电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专业,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8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有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有1个省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共有教授26人,副教授18人。建有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兰州大学IBM技术中心、CISCO网络技术学院、MICROSOFT授权培训中心。毕业生适宜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信息科学基地班(省级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类基础课程、有较强学习能力的研究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高质量专门人才。低年级阶段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基础课,高年级由学生自主在学院所设专业中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基地班单独设有适用于培养宽口径信息人才的教学方案,实行滚动式管理。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专业是一个计算机软硬件结合、兼顾应用的计算机学科宽口径专业,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应用开发基本技能和方法,受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实际训练,能从事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研制开发及系统管理和维护的高级专门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C语言与程序设计,计算机工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开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应用数学,电磁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微波技术,光电子技术与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数字图像处理,自动控制以及相关专业实验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坚实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及应用、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研究等方面受到实践训练,具备研究和开发信息安全系统和产品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从事开发和应用光波、无线、多媒体等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本院下设2个系,11个研究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硕士点和4个本科专业;有物理学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设有3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科研人员80人(正高职17人,副高职28人,中初职3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1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6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8人。

物理学基地班(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坚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质,并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技术领域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理学基础性科研和教学的专门化人才。是国内重点院校及科研院所研究生生源基地。

物理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物理学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受到严格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学基础人才和专门人才。本专业设有5个专业方向,学生进校后可自由选择。

理论物理学专业方向:培养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研究物质的基本运动规律、物质结构理论和时空理论,具有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交叉学科及跨学科领域具有较强开拓能力的专门人才。

磁学与新型磁性材料专业方向:培养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磁性薄膜物理、磁记录物理、新型磁记录材料、磁光存储材料、非晶磁性及铁磁体的超精细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实验工作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多道分析、模拟设计的磁学和磁性材料方面的专门人才。

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专业方向: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材料与器件领域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等)的制备和物性研究及新型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开发的科研、教学、科技管理专门人才。

新金属材料物理专业方向:培养从事金属及合金的物理、力学、化学性能及其理论研究,新型结构及功能材料探索和研制,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及表面改性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计算物理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计算机技术、程序设计、网络管理和软件研制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新材料、新器件的模拟设计、数值分析、大规模科学计算,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微电子学专业:培养从事新型半导体集成电路、静电感应器件、敏感与传感器件、光电子器件以及半导体工程、界面物理、功能薄膜、化合物与超晶格材料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研究,进行微电子与电力电子新型器件的设计、研制、应用开发,能够完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值分析等方面的科研、教学与科技管理的专门人才。

材料物理专业:培养从事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种新型材料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如纳米材料、环境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功能薄膜等),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较宽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企事业和行政部门从事材料研究与开发、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检测及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从事纳米材料、环境材料、特种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分析、表征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具有扎实的材料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巧,适应材料科学不断发展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企事业和行政部门从事材料研究与开发、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检测及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本院是兰州大学第一个工科学院,各学科点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设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3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有3个本科专业和1个理论与应用力学人才培养基地。

理论与应用力学基地班(甘肃省理论与应用力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力学理论基础,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质,并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技术领域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化人才,是国内重点院校及科研院所研究生生源基地。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本专业是连接工程科学(如土木建筑、机械、桥梁、铁路、化工机械、航空航天、造船、武器装备和仪器仪表等)与基础科学研究的纽带。主要培养从事与力学相关联的工程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制造和安全评价等)、科学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等领域的专门人才。本专业设置的课程有: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工程制图与CA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结构计算与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本学科下设固体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电磁固体力学实验室以及多功能环境风洞实验室等。本学科具有力学一级硕士学科点,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博士学科点,固体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力学一级学科为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经教育部批准本博士学科点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位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位青年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首届本科专业毕业生刘人怀教授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质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具有坚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地质工程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拥有一个本科专业(地质工程)、三个硕士点(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硕士)和一个博士点(地质工程)。主要课程:工程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弹塑性力学)、工程化学、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基础、FORTRAN程序设计、CAD)、基础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工程地质理论与技术(水文地质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工程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物探、工程地质学)、工程技术基础(工程结构、工程建筑、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概预算、工程招投标与监理)、地质工程(地基基础工程、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道路工程、矿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

通过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生能在工民建、能源、交通、水利水电、环保、资源开发等部门从事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工作以及自然地质灾害和工程病害的评价与防治,优秀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从事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工作。

土木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测量学、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房屋结构设计、桥梁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与工程概预算以及相关的专业实验课和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毕业生适宜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设计院所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本学科点具有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前身为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现设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专业是我国高校最早设立的核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点、硕士点专业),是我国培养核科学与技术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学院建有原子核物理研究所、中子物理与技术研究所、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4人。

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方向):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及与核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将核技术应用于交叉学科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在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核物理及核技术的研究工作,在核工业所属的厂矿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和辐射防护工作,也可从事机械、冶金、电力、核电站、石油、煤炭、地质、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涉及核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方面的工作。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核电子学、加速器技术、核反应堆原理、核辐射防护等。

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放射化学方向):培养具有将核化学技术应用于交叉学科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在科研 部门、高等学校从事放射化学的研究工作,在核工业所属的厂矿企业从事新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和辐射防护工作,也可从事核电站、医学、环境保护等涉及核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方面的工作。主要课程有:大学基础化学、化工制图、检测化学、理论化学、电子电工学基础及实验、高分子导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物理导论、化学分离技术、核燃料化学、稀土分离技术、环境化学、现代光谱分析、配位化学等。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各个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保障核行业及核科学与技术在生命、环境、安全等相关领域应用提供高素质科研、设计和管理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辐射物理、辐射探测、核电子学、核工程原理、核数据获取与处理、辐射防护、辐射剂量学、环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等。

核化工与核燃料循环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创新意识、业务、心理和身体素质;掌握现代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面宽广,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循环专业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基础化学、工程制图、检测化学、环境化学、核化学与化工、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化学反应工程、放化基础、核材料科学基础、核燃料后处理与废物处置等。

核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核科技工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核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应用和管理等的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专业知识面较广、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能够适应核技术各个方向发展的需要。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原子核物理、电动力学、核探测实验方法、核电子学、加速器原理、核技术应用、核分析方法、核工程与核工业概论、反应堆原理、核辐射效应等。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由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系、应用化学与精细化工系、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以及14个研究所组成。学院设有本科专业3个,化学学科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拥有2个硕士点;有机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国家基金委首批建立的"创新研究群体";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35人,教授39人,副教授43人;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有学术交往。

化学基地班(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新生入校后进行选拔。本着优化配置、分流培养、集中优秀学生、配置优秀教师的管理理念,将有志于在化学科学领域成就事业的最优秀学生集中到该基地班,进行重点培养。毕业生主要为国家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研究生生源或国家基础科学教学与研究机构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

化学专业(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坚实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独立工作能力的化学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结构化学、仪器分析等。毕业生适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适宜到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适宜到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开发研究、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并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训练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学、电工电子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环境化学等及相关实验、实习。毕业生适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学校、厂矿企业和行政部门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培养掌握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生产工艺及设备设计,具有化学、化工和相关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大学基础化学、理论化学、高分子导论、化工分离工程、计算机化工应用、精细化工工艺设计、化工过程开发与技术经济、化工优化过程生产实习等。毕业生适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适宜从事科技开发、化工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

生命科学学院

本院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植物学、生态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本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教授1 人,共有教授23人,副教授21人。

生物学基地班(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主要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领域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几乎全部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主要为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的研究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运用外语,能在科研、高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熟练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应用方法、开发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研、高校、工业等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研、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生态学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有较好科研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科研、高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从事国土整治、自然区划与规划、环境污染与治理、自然保护及农林牧业的理论研究、规划及管理。

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具有综合性学科群的研究型学院。学院现下设4个系,8个本科专业,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中心,18个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及6个综合性教学科研类实验室;拥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11个硕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有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39人。

地理学基地班(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设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第四纪地质学博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科院院士2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人,兰州大学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教学奖励计划获得者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3人,还是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之一。科研实力强劲,目前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有关部委一大批重大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 总经费2000多万元。

本专业国际交流活跃,定期聘请外教讲授专业课并举行中外学生联合实习。2004年在国家理科基地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基地。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基地立足地理学一级学科办学,培养有志于资源环境基础研究,受到严格科学训练的研究人才,特别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毕业生70%以上直接考取研究生,其他主要从事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国土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乡规划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坚实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主干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经济学原理、地图学、建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生态学、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是随着地理科学、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本专业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以数据库为核心,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建模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输入、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辅助决策和输出。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各类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

地质学专业:培养具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获得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地球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及空间科学领域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教学、科研及工程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地质、地震、冶金、石油、煤炭、建材、城建、国防、环保等研究单位及高校和生产部门工作。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水力学、计算机、外语基础,系统地掌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得到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与实践训练,能从事水文信息采集与分析、水文模拟与预报、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流域管理与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毕业生适宜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水利、水电、农林、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领域教学、科研及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环境科学:培养具备从事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区域环境规划与设计、环境评价与风险评估、城市城镇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监督、污染控制等工作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能在科研单位、教育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环境规划与设计部门、环保机构、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政策法规制定与执法、规划与设计、环境评价、施工监理、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教育与研究及环保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宜从事科研、环保、规划和管理等工作。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从事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产业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具备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和环境规划等方面的能力。毕业生适宜在环境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环保产业开发等部门就业,也适宜在研究院所、学校、行政等部门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地球化学专业(含石油天然气、环境地球化学、化学地球动力学3个方向):培养具有地球化学基础和化学分析实验技能,获得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能源与矿产科学及环境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宜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能源、交通、国防、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高等教育、政府管理及技术开发工作。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学院具有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气象学专业、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和应用气象学专业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设有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中国气象局与兰州大学共建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大气科学国防生班。

学院现有教授 11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教授16人(包括高级工程师2人)。本院已加入《中国气象局与美国UCAR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已录取研究生英语条件合格者可选送美国UCAR联合培养。

大气科学基地班(兰州大学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以精英教育为宗旨,为大气科学各专业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输送优秀的研究生生源。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优秀本科人才。基地班学生毕业后可被推荐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或按本人志愿报考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也可到气象、航空、航天、部队、海洋、水利和环境等业务部门或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业务和管理工作。

大气科学类(含大气科学专业、应用气象学专业):大气科学类各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和大气科学基础,掌握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和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和大气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实际业务及管理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数学物理方法、数值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流体力学、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天气学分析、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气象统计预报、大气化学、空气污染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气候学、气象信息分析处理系统、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天气预报综合实习等。从三年级开始按社会需求和本人志愿可选修大气科学或应用气象学任一本科专业。

毕业生适宜到气象、航空、航天、海洋、环境、水利和部队等业务部门或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业务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经教育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本专业可招收国防生,毕业后到部队工作或攻读本学科研究生。本类专业近几年研究生考取率在50%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本院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草业科学领域内首家学院。拥有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人,博士导师8人,硕士导师28人;草业科学等9个硕士点,草业科学博士点。有国家草业科学重点学科、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编辑出版《草业科学》、《草业学报》全国性学术期刊,为国际CABI检索系统所收录。与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等1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公司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2004年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德州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培养本科生的协议,自2005年以来已选送4名本科生前往该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草业科学基地班(兰州大学草业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草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是国内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生源基地。

草业科学专业:培养掌握草业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草业资源开发、管理、利用与保护基本技能的高级科技人才。主要课程有: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草地培育学、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草类作物育种与生物技术、草地保护学、草坪学、草原生态化学、草业信息学和土壤学等。毕业生适宜从事草地规划、改良与利用、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建设、农区草业、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草坪绿地与运动场建植与养护,以及草畜产品加工和草原保护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开发、生产、规划等工作。

农林经济管理(草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掌握草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具有草业资源开发、经营管理、规划利用与保护的基本知识,具备草业生产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高尔夫与运动场管理、种子市场与质量管理学、草原学、草地保护学、草坪学、草畜产品加工等。毕业生可在草坪与草业企业、政府、高校、科研等部门从事草业经济管理及政策制定、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基础医学院

本院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点、9个硕士点;有10个研究所、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医学综合实验室。本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26人。

麻醉学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基础医学理论、临床医学知识、麻醉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临床麻醉、教学或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麻醉解剖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和临床麻醉学等。

医学影像学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生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影像物理学、电子学基础、医学成像技术、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等。

医学检验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包括病理检验)及医学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和临床细胞检验等。

临床医学院

本院有教授(副教授)2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99人;有1个外科学博士点, 15个硕士点(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麻醉学、急诊医学、肿瘤学);有1个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学院主要负责本科生临床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工作。设有内科学和外科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从事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教学工作的医学精英人才。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卫生学、实验诊断学、中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毕业生适宜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科研、教学、医疗及预防、医院管理工作.

公共卫生学院

本院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4人。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二级学科为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设有预防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毕业生适宜在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医院等机构工作。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既掌握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有较扎实的预防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妇产科、儿科、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社会医学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既懂医学基础理论又懂管理知识的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解剖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临床医学概论、流行病学、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等。

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是集教学、临床、科研及预防保健一体的综合性口腔人才培养单位,具有口腔临床医学硕士点。设立有1个口腔医学研究所,8个研究室,1个口腔中心实验室和1所附属口腔医院。现有副高以上人员17名,其中中华口腔医学专委会全国委员5名、硕士生导师15名,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出版专著6部,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及地级科研成果10余项。

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具有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及临床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学制5年,前5学期进行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第6-7学期学习口腔医学课程,第8-9学期为口腔临床实习,最后1学期为选修课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主要课程有: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等。

毕业生适宜在高校及科研机构、口腔专科医院、各综合性医院口腔科从事口腔临床、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工作。

药学院

药学院有教授9人,副教授7人,硕士生导师18人。药学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生药学和药物制剂学为省级重点试验室。设有生药学等6个硕士点和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3个本科专业。

药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药学教育、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使用和药品管理的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毕业生适合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与教学或在政府、医院、制药企业、药品检验、监督或其它相关单位工作。

如果大家能够在我们的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抓住这所学校的特点,对这所学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那么对于我们大家的志愿填报工作的进行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以上所介绍的兰州大学怎么样的信息,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兰州大学。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